(转自:猪易通)
近期,生猪市场风云变幻,一场激烈的“抢猪大战”正在悄然上演,这一现象犹如点燃了全国猪价上涨的导火索。众多业内人士预测,7-8月猪价上涨趋势或势不可挡,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一市场变化呢?
从供应端来看,产能去化的效应正逐步显现。自2024年1月踏入去产能周期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呈现出连续10个月下降的态势。这一变化如同蝴蝶效应,直接导致2025年7-8月生猪供应量显著减少。当前生猪存栏量处于2021年以来的历史低位,二季度末存栏量同比减少4.6%,这极大地限制了短期供应的弹性。
与此同时,饲料成本的变化也对生猪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现阶段,饲料成本处于低位且存在涨价预期,这一情况极大地推动了养殖户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的积极性。在短期内,标肥价差不断扩大,进一步分流了标猪的供应。特别是进入7月,二次育肥入场比例大幅提升,与屠宰企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有力地支撑了猪价中枢的上移。
在需求端,季节性回暖成为推动猪价上涨的重要动力。夏季是烧烤、旅游的旺季,同时中秋、国庆等节日的备货需求也接踵而至,这些因素共同带动了肉类消费的显著回升。餐饮渠道对猪肉的采购需求大幅增强,为猪价的季节性反弹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南方高温与降雨天气的缓解,疫病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减弱,中大猪消费的回升进一步刺激了标肥价差,使得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更加旺盛。
从市场情绪来看,无论是散户还是集团猪企,对后市普遍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情绪导致缩量惜售行为普遍存在,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加大,不得不接受更高的价格来获取生猪资源,从而推动猪价突破阶段性高点。
综合多方因素,对于7-8月的猪价高点也有了较为明确的预判。7月,猪价预计在19-20元/公斤区间震荡上行,在局部地区,受二次育肥和消费回暖的双重推动,猪价甚至有可能突破20元/公斤。进入8月,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叠加节日备货的强烈需求,全国均价有望涨至20-22元/公斤,标肥价差或扩大至2-3元/公斤。
当然,市场也并非毫无风险。一方面,猪肉价格的持续高企可能会导致部分居民转向其他替代肉类,从而削弱猪肉的需求支撑。另一方面,2024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回升,这或许会对2025年末的市场供应形成一定压力。
总体而言,2025年7-8月猪价上涨主要由供给收缩、二次育肥分流和季节性消费回升共同驱动,预计价格中枢将突破年内高点。养殖户和相关从业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遇,同时也要警惕潜在风险,合理调整养殖和经营策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