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節有中立性争议,原因詳見討論頁。 (2015年9月5日)
精英主义應該关注其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特性。它不同於早期封建貴族的世襲制,精英主义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倫理,它是把社会中的人分为精英与大众两种类型,并提供了全新的有別于“貴族—平民”的“精英—大众”的两分法。
以大眾主義者的角度而言,常認為精英主义者是蔑视大众的。精英主义甚至被认为是一種对普通大众的蔑视、嘲笑,甚至仇视;而精英主义者認為大众是一个无知、盲动而又自命不凡的群体,“奴隶”、“野蛮人”、“乌合之众”、“群畜”等名詞是精英主義下的產物。
事實上,理想的精英主義只是極少數,「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絕大多數精英其實只想維護精英的地位,當人處於有利位置的時候,往往有權力成癮現象,不願意放棄手中的利益,這是所有當權者的習慣,所以才有了制度化限制權力的民主機制[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精英群体作为既得利益者,倾向于剝削、奴役其下層階級,以致於使精英主義這個觀念後來卻成為「剝削者」、「敵視大眾者」的代名詞。菁英主義者認為這是階級偏見。
就人類歷史而言,高度文明(civilization)的社會和國家意識形態的產生,通常伴隨著階級的劃分而產生,上層精英甚至早於下層平民產生。因為早期“貴族—平民”二分法在現代社會里是没有意义的。畢竟,一個人是否為精英或大眾階層,這種界定已經沒有明確的指標,因為保護貴族階層利益的制度已經不復存在,法律成為治理國家的根本依据,“阶层”已无法被明确划分。但若一個人沒有「永恆性的體認(对社会責任良知的體驗和認識)」、沒有「成長的自覺」、不是知行合一地去追求知識和真理,這樣的人就很有可能成為「無知者無畏」。然而,缺乏上述體驗和認知的精英份子們卻佔多數。所以就出现了「大眾」。大眾(mass)一詞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被反覆強調。
精英主义者几乎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悲观主义情绪。在他们眼里,民主制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精英主义者不认同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常常把大众民主政治发展描绘成为所谓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垒,佑护民主免于暴民政治等等。
精英主义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排擠大眾的參與。但精英主义倾向于将民主视为過程和程序化的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民主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为当代西方宪政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中,精英主义理论的影响已经超出其倫理本身,在政治科学领域里有着非常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