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贼抢有钱的,狗咬挎蓝的。”
贼人抢有钱人,这很好理解。因为贼人的职业就是抢钱,穷人全身叮当响,哪有钱可抢?
可是,狗咬挎蓝的乞丐,就有点费解。乞丐又没有招惹狗,为什么见到挎篮乞讨的人,它就冲上去咬?
除了疯狗,一条驯良有素的狗,无端地咬起人来,肯定是那根神经出了问题。
意大利文艺复兴全才大师达·芬奇,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了狗的问题神经,认为一个人被咬,是因为他太穷了。
在达·芬奇留下的笔记本里,研究者发现一篇有趣的短文:“为什么狗情愿去嗅同类的屁股?”
达·芬奇通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是:
动物的排泄物,多多少少都会留有些许所吃食物的汁液。因为狗的嗅觉高度灵敏,它能从一条狗的排泄物里,嗅出残留的肉类。
如果嗅到肉味,它就判断这条狗吃得好,就会尊敬这只狗,进而判断狗主人一定有权有势又有钱。
如果没有嗅到肉味,它就判定这条狗没有价值,会扑上去咬它,而且认定它的主人一定低微贫困。
展开全文
俗语有言:“狗朝屁走,不知道臭”。先人有所不知的是,狗的这番逐臭之举,跟人类看他人穿衣戴帽一样,就是要辩别对方的身份地位。
主人穷,狗遭殃;狗遭殃,主人也得挨上一口。人的情绪也会影响狗的情绪,狗仗人势,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没有养狗的乞丐,为什么也会被咬?达·芬奇没有明说,但暗示了所涉及的微妙的社会问题。
循着他的暗示思路就是:狗高度敏感的嗅觉,嗅出乞丐身上没有肉味,狗眼里的乞丐就没有价值,不咬他咬谁?
问题来了,长期吃素的人,身上不沾一丝肉味,为什么不挨狗咬呢?这个道理只能问狗了,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狗有狗道理,鬼有鬼道理。”
江湖就是一条狗。
当穷困潦倒之际,无论身处何处,都觉得面前冷不丁会窜出恶犬,咬上一口;觉得身后跟着不声不响的狗,担心它随时扑咬而步步心惊。
当鲜衣怒马挺立街头,踌躇满志地放眼环顾,觉得四周都是俯首帖耳、摇头晃尾的狗。
狗是不嫌家贫的,但江湖这一条狗,只会嫌贫爱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